文汇报记者 范昕
青年艺术家罗盛天发起《花花补丁计划》,用羊毛毡制成的小玩意儿修复老旧街道的破损缺口。(均主办方供图)制图:张继
“路边艺术展”亮相的《蓝色生活交响曲》。(均主办方供图)制图:张继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流动的自然绘于画布,仿若城市的窗帘,这几天,苏州河畔过往的行人发现,链接划船俱乐部与外白渡桥的“最美花园”里,多了几道高高扬起的“风景”。小女孩伸手牵起迎风舞动的画布,一旁的妈妈说:“你把天空抓在手里啦!”
名为《随机风景》的这件装置艺术作品,作为小红书首届马路生活节的“路边艺术展”亮相,带给人们扑面而来的艺术惊喜。为期11天的马路生活节,覆盖全市近40条马路,串起超过200场文化艺术、休闲娱乐活动,其中包括“路边艺术展”和“转角艺术展”系列。申城不缺高质量的艺术展,而这一系列展览因烟火气而富于共情力。来源于日常生活的艺术作品,正在热忱地回馈生活中平凡的你我他——它们提示着艺术触手可及的另一种可能,也为美好生活打开了更丰满的维度。
街头偶遇,被艺术温柔地击中
斑驳的墙角开出艳丽的“小花”,磨损的立柱长出柔软的“蘑菇”,行走在烟火气满满的南昌路,马路沿途不时冒出的小浪漫令人不禁嘴角上扬。这是青年艺术家罗盛天发起的《花花补丁计划》,用羊毛毡制成的小玩意儿修复老旧街道的破损缺口。“很认真地在街上寻找,找到了不少!有多可爱,大家自己去冲吧!”“像在一路寻宝!真的会被这种小可爱治愈到!”社交网络上各种热情的分享,投出了网友们对这件作品的认可票。
途经苏州河畔的樱花谷驿站,犹如置身一个天气包裹的空间:“雨水”俨然一盏盏蓝色的小天灯,“多云”像一朵朵软乎乎的棉花糖,头上就是吹拂的“风”……OUTSIDE LAB创作的《天气乐园》,以艺术装置的方式将天气符号具象化,想要探讨的却不仅仅是环境。“天气是载体,是回忆、情绪甚至自我的投射”,而创作者的细腻心思在于,“这里没有哪一种天气是坏天气,愿每一种情绪都能温柔地包裹你”。
总计八个户外点位的“路边艺术展”,在宁静的水边,在喧闹的商圈,在开阔的广场,在狭窄的里弄,多数占地面积不大,倒是恰如其分地诠释着艺术与城市空间的融合、与街道社区的共生。“我们挑选作品的一大标准是大众看得懂,能带来温暖感和创意感。并且,这些创作者都非常年轻。”路边艺术展负责人戴显婧告诉记者。
对越来越多年轻人而言,好好生活就是美好生活。在“转角艺术展”中的两个室内展中,更多令人怦然心动的瞬间来自日常。小红书十周年摄影展“他们中的我们”汇聚50位活跃用户的99幅摄影作品。脸盆里泡着的一只大西瓜;海边一个洋溢着微笑的回眸;朝着阳光用双手比出的“爱心”;落地窗边尽情起舞的阿姨……展出的摄影作品中,满满的都是生活。它们定格的对象,未必都具备美学性或当代性,更多的来自年轻人对于平凡生活点滴的触动。“青年艺术家发光计划”展则集结了活跃在小红书上的20多位青年艺术达人们。作品与生活的关联及其在艺术生态里与观众、专业艺术同业者等的关联,是其重要的入展理由。
“这样的艺术展打破了艺术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,用贴近生活且大众乐于接受的方式主动走进大众视野,以制造‘偶遇’带来一种出其不意的惊喜。”艺术学博士、上海大学副教授黄一迁指出。如是现象在她看来,一方面说明人们的生活质量已经提高到一定的程度,开始注重丰富艺术生活,另一方面彰显出艺术更加深入生活之后的魅力。
用向上向善的力量,开启艺术与生活的有效链接
的确,马路生活节上的这些艺术作品或许专业水准不那么齐整,甚至不乏稚嫩的痕迹。众多创作者中,有专业艺术家,也有素人,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科班毕业的初创艺术家。然而在业内看来,其价值在于参展者积极创造着对于真实生活的艺术表达,作品在与鲜活的人的互动中实现了艺术以外的社会价值。
不少参展作品背后,都有令人动容的创作初心。满溢着多巴胺色彩的石库门立体装置《上海之梦》,这几天陈设在大上海时代广场前,令年轻人竞相打卡。人们或许不知道,其创作者AMAO是出生在上海的80后艺术家、动画人,用这样的创作重现儿时居住过的老弄堂。AMAO说,石库门是上海人的一种生活方式,她希望这样的文化底色永远都不会褪去,于是赶在老弄堂消失之前,把它们“搬”到马路上。《花花补丁计划》延续的是95后青年罗盛天几年前在广州美术学院的毕业作品。面对城市建筑老化的切面和边角,他想用毛毡花这样的艺术表达,为街区打个温柔的“补丁”。看到如此暖心的尝试,很多网友表示也想一同参与,于是,线下组队的“小花侠”越来越多,花花补丁从广州被带到全国各地。有意思的是,花花补丁不仅为城市增添着一抹抹亮色,给城市“打补丁”的过程,也治好了罗盛天的“社恐”,他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了。
现身“青年艺术家发光计划”展中的《第六频道》,此前也在网络上激起了不小的水花。创作者00后女孩宁诗涵,刚刚迈出中国美术学院,这是她的毕业作品。看到成都某老龄化社区里年近80岁的白大爷获得外部信息的唯一渠道是一台收音机,并且只能收听五个频道,女孩用人工智能为大爷增添了一个特别的频道,陪伴老人度过漫长的闲暇时光。这档“独家FM”像连续剧般播报着一部由女孩和ChatGPT一起完成的小说,内容正是关于大爷所在社区的原住民。网红艺术博主曾bobi作为展览的推荐官,将《第六频道》推送到更多人的眼前。他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站在这件作品面前时收获的沉浸式的感动,坦言“这件作品更大的意义在于,让这样一群老人被看见”。
不单尽显与百姓生活的连接,很多参展者还都是活跃在小红书上的艺术博主,作品早已在与网友的频繁互动中收获关注与喜爱,又或将带着来自大众的反馈投身新一轮创作。这种不一样的艺术交互方式,构成了意味深长的创作循环。
在“青年艺术家发光计划”展负责人凌音看来,当代艺术相比从前的经典艺术,或是早期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,背景大不一样。当代艺术本身就与生活分不开,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天然给创作带来取之不尽的灵感。黄一迁直言:“不要以为通俗艺术就比高雅、经典的艺术来得更容易。如何深入生活获得真正有创意的艺术表达,对艺术家来说可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”她认为,艺术固然需要关注百姓生活,但不能全然被大众偏好带着走,尤其需要避免刻意迎合一些“三俗”趣味。如何适度引导,渐次用艺术的方式提升大众的艺术欣赏水平,带来向上向善的力量,是艺术家需要思考的。
关键词:
Copyright 2015-2022 南非供销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 沪ICP备2022005074号-13 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